3)番外篇 43 钱程与蒙学教材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办法啊。”张威看起来还有些怨念,叹了口气。

  PS1:汉代《仓颉篇》里面道德说教的部分不太多,倒是有“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胡无噍类,菹醢离异。戎翟给賨,百越贡织。”这类的。所以就算全篇完整了,我估计现在也没人拿他代替《弟子规》去教。

  倒不是理解难度问题。这书不教小孩老实听话,反而教小孩去打蛮夷……

  另外《仓颉篇》里直接有“男女蕃殖”这样的句子,估计现在更接受不了。

  PS2:古代的识字率现在很难量化判断了,但清末民国时期,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普及情况有过一些调查。

  以下内容来源于EducationandpopularliteracyinCh'ingChina.原书是英文的,我选出一些条目列举出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书,内容很丰富。

  1.因为印刷的普及,普通书籍非常便宜。一本小册子的价格低于一碗面条,如果印刷工坊使用了女工,价格还能更便宜。

  2.不是大量印刷的时候,抄书比这种印书更便宜。因为有大量非常廉价的抄书人。

  3.作者认为民国时代的士兵属于社会底层,搜集了20~30年代,外国人对各路军队的调查数据。奉天军队的识字率是16.6%,山西军队的识字率是13%,红一方面军的识字率是60%到70%。(我没找到中央军的)

  4.30~40年代,华北的日本调查者(就是鬼子吧……)对各个村落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每个村都有可以读写的人,最好的村庄有80%~90%的村民能写自己的名字,30%的人可以读报纸。鬼子还发现哪怕最穷的村,村里所有的男童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被父母送去上学。

  5.太平天国就开始试图普及文字教育了。他们印刷、分发了各类操典、规章和登记表格。

  这方面的工作最早是南王冯云山在推动。他很早就重视起来,开始进行宣传。不过具体效果没有统计数据,可能冯云山死后,一些制度也渐渐废弛了。

  6.30年代前后,江苏的村民有40%拥有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在江西乡村,有21.9%。

  在云南,陆上乡村的村民里,有31%。把地位更低的船民(原文是boatpeople,应该是这么翻译吧?)和妇女都算进去,就只有22.9%了。

  识字率和阅读能力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合格的标准差别可以很大。这些统计用的是美国人的标准,可能要求相对低一点。

  7.1918年,美国教会对中国16个省份和满洲的教会组织进行了调查。中国各教会里,10%~100%的男教民识字,0~85%的女教民识字。有一半的教民能轻松地阅读《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