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一章 吕荹的劝谏 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钱程告诉吕荹,看问题要长远,视野要广阔,是没错的。她有这个自觉,已经超过很多同僚了。不过,她的视野,还应该更加广阔一些。

  钱程问吕荹,说要考考她。夏人和夷人,道德并不相同,习俗差别很大;古人和今人,用的也不是相同的礼,遵守的不是一种法度。那么,这所有人,在行事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规律么?

  吕荹想了一会儿,钱程告诉她,其实看看历史就能找到了。

  他自己也没有考证过这个问题,但他有个朋友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家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这种横跨古今,遍及夷夏的共同规律。

  那就是“利”。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

  这个说法适用范围很广,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句“这是人趋利的本性”来解释。但是,同样是因为适用范围很广,所以如果需要面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就得专门进行分析。否则,这个正确的结论,也就变成正确的废话了。

  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利,什么是本性。

  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也非常基本,但它却是战国以来,儒家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一门学说想要有说服力的可能,就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而先儒们很清楚,自己的治国理想,必须契合人性,才是符合现实的。

  如果不能认清和把握人性,那仁义的理论就和“神会带给我们理想中的天国”一样,成了宗教概念了。

  孟子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人性的系统归纳和探讨。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两类。食色等等,是人性的一部分;仁、义、礼、智,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食色之类的享受,源于感官的直接感受,这属于人的本性。但不止人类有,禽兽动物,也都有这些本性,所以君子不把它们作为真正的本性,因为这些需求是无法区分人和禽兽的。仁义礼智这些观念,才是人和禽兽的区别所在,因此部分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概念,孟子提出,声色味道,源于人自己的耳目口鼻,所以是人性。仁义礼智,源于人自己的心,所以也是人性。但这些器官里,心比耳目口鼻更高级,所以君子更应该遵从心。

  对于这个说法,有些人觉得可以接受,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合理。给他补充的,反对他的,一度都不少。

  不过孟子这一派,现在已经不多了。钱程小时候,山下教学童念书的狐狸老头,当年跟着孟子求学过,所以时不时讲些相关的东西。但这种先生,在当今儒生中,已经不多见了。

  孟子喜欢提心性,但这个说法太过玄乎了。而且为了论证人心中善的来历,孟子把人的本性和天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天是超凡脱俗的、完全至善的,而每个人都能通过尽心修善,来实现与天的合一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