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化与经济 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时,农业也在不断发展。

  明朝中期开始,一年二熟的水稻——春花作物轮作技术,开始在江南推广。至清朝中期,已经推广到整个江南地区。

  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内卷化”,认为在农业时代后期(明清),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减少,通过精耕细作,对土地增加的投入,与得到的收益不成正比。但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现实中的中国。

  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提升和精耕细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是更高的效率,同时把更多的劳动力从田地中解放出来。按现代学者计算,相对于技术尚不成熟的明朝后期,到清朝中期,每个劳动力每工作日的产值,从1.7斗提升到了2.1斗,提升大约23%,扣除生产成本,每个劳动力每工作日的产值,提升可以达到40%(《“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

  更多的劳动力也随之可以从事其他生产。在明末,4~5个农民充分就业,多出来的产出,才能养活另一个劳动者。而清朝中期,1~2个人就可以了。(《明清时代农业中等级性雇佣劳动向非等级雇佣劳动的过渡》)

  (内卷化是观察爪哇岛农业总结出来的,用以论证中国的停滞——和上面黑格尔那些一样,对论证中国的停滞特别执着……

  且不说爪哇岛跟中国到底有多少共同点,人家原本那个观察结果,反而是精耕细作并没有导致爪哇的技术停滞和收入下降。结果论证到中国头上,这个概念居然凭空反过来了。而最后,居然还火了,在各种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被人滥用。

  回头一看,这整个事都莫名其妙的……)

  农业和棉纺织业,共同发展,互相推动,最后实现了新的分工模式。

  原有的工作模式,是农忙时,农夫农妇一起下田劳动。农闲时(一熟制下,可以长达半年),农夫农妇又一起从事手工业。

  而技术发展起来之后,是农夫一直都在种田,农妇一直都在纺织了。双方当然也会参与一些辅助劳动,比如农忙的时候妇人会帮忙处置一些轻体力劳动,农闲的时候(两熟制也有农闲)农夫会帮忙给纺织打下手。但整体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职业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而且,职业化的程度,和发展水平似乎是成正比的。

  农业方面,雇佣劳动和专业技术工匠的比例在增加,一些人不再从事整套田间劳动,而是专门负责某一方面,进而成为了专门负责水利、专门提供畜力之类的承包工匠。

  纺织业也是如此。更高的专业化、严密的分工和高度的商品化,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纺纱者从供应商(花行)处购买原棉,将成品纱卖给中介(纱店),纱店再卖给织布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