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83章 还不死心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非是天生的,身上雕琢的痕迹太重。而这样的真的好吗?赵昺前世深受其害,理所当然的以为不好。父母过早催熟孩子,进而想到一些走捷径的方法,最后都走成了弯路。虽然神童一度成材,但是毕竟属于少数天资聪颖,加上机会难得,一旦被选中,则鸡犬升天。

  更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神童的下场并不好。以赵昺所知甘罗英年早逝,年仅十二岁,即得上卿后一年内死亡,葬于颍上城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虽贵为“初唐四杰”之首,但在上元三年秋返回广州,竟因渡海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八。而大明朝出现的两位神童也是下场凄惨。

  广为人知的解缙在洪武二十年十九岁时中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次年,他联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常在身边。朱棣时解缙升任翰林侍读。文渊阁后建立,他与黄淮、杨士奇等一起入阁,参与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永乐二年,解缙已为内阁首辅。

  不过,恃才放旷、桀骜不驯的解缙后来卷入了储君之争。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呈上一份禁锢犯人名单,朱棣看到解缙名,便可:“解缙还在啊?”纪纲会意,随即灌醉解缙,将他活埋到雪中冻死。随后,锦衣卫抄没其家产,妻子宗族流辽东戍边。

  另一位神童走的更远,名声也更大,其就是明朝巨奸严嵩。他官至明朝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祸国殃民,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其戕害他人以成私,并力排异己。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社会矛盾。晚年,恣意妄为的严嵩终于激怒了明世宗,被抄家去职,其子世蕃被斩,他两年后殁,年八十八。

  这说明凡事都有两面性,孺子举轨制也存在着必然的短处。孩子从小便要受到来自应考的压力,这对儿童的身心康健导致了必然的影响。并且其测验内容过于僵硬,根基都侧重于死记硬背,儿童发散性头脑的开辟受到了必然的约束,导致社会整体的缔造性头脑不敷。而少年得志,让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从而飞扬跋扈,无视规则恣意妄为,结果走上歪路。

  这些教训,让赵昺不得不反思难道国家应该这么培育人才吗?现在来看显然是弊大于利,已然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风气。看着考试完毕等待自己裁决的一应人等,那些孩子仿佛是如释重负,地方官员紧张兮兮,而那些家长是翘首企盼。至于‘指导’老师们则是暗自欣喜,能走到这一步,起码家长的赏钱是到手了,若是再得皇帝青睐,御口封赏,踏入仕途也不无可能。

  “这些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