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36章 君心难测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可见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人们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

  西周时期的人们,头发多数是“束发”,随着礼仪的完善,束发成了周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男子二十而冠就是从周礼开始。另外,古人历来夫妻成亲之时,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说法,意为新婚的夫妻结发之后就成了一家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历史发展到尊崇孝道的年代,孔子再次赋予束发更加神圣的含义,剪头发就更不得了了。《孝经》有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华夏儿女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终生不再剪发。当然此时的理发和剪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只是修剪已经不再长的头发和让长发变得顺滑,也包含清洗和梳理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要求束发,当时秦朝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也就是剃光犯人头部的一切毛发,包括头发,胡须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古人对于头发和胡须的重视。而到了汉朝,因为独尊儒术,保留头发和胡须成了遵守孝道的一种标志。

  魏晋南北朝初期,士族还是非常重视蓄发,曹操就曾经割发断须表示自己接受了处罚,随着异族的入侵,士族愈发的糜烂,一部分的贵族开始理发剃面。也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士族损失惨重,蓄发的传统被打破。一直到隋朝统一全国,重整汉族衣冠,才重新开始形成蓄发的传统。

  从上述种种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重视身上的每一寸发肤的,恭惟鞠养,不敢毁伤。对外珍视其为礼仪、为情誓、为孝义廉耻,而对内是一种诚意正心的自敬。但在赵昺逐渐的成长中,他发现古人如此珍视头发其中则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们皆知中华文明的诞生获得公认是在夏、商、周时期,但这个时候他们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非常脆弱。要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外族入侵,因为周人是农耕文明,而商人是游牧文明。他们根本不是一种文明,好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文化。

  而在周朝的时期同样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其东面的东夷、西面的西戎、南面的南蛮、北面的戎狄。而他们对周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威胁,而想要对抗这些少数民族,必须要凝聚自己统治的人,就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和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

  若想让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对外,古代的先贤们就想到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其实想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这些。而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同,最简单的就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