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5章 反思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辉煌之后便却陷入长久的沉寂,这就如同阿Q也常说的一句话——俺家祖上也阔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样的根本因素制约着蒙古人的进步和展呢?当前赵昺正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见证蒙古从最辉煌的时刻走向衰落的过程,也可以从中反思汉族为何被蛮族战胜,从另一个角度寻找破敌之策,也早点结束自己动荡的生活,享受下当皇帝的美处。

  赵昺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不难现即便在实现‘大一统’的时候,蒙古高原上仍然是战乱仍频,还在自相残杀。而任何一个部落被征服,付出的代价都是全部被虐杀或者奴役,其残酷程度绝对令人指;如果说曾经拥有过短暂的和平,也是因为有更强大的部落通盘征服了其他弱小的部落。

  其实蒙古各部落相互征伐的历史持续的更长,铁木真的父亲被塔塔儿人害死以后,他的族人就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部落里去;在他与王罕的战役失败以后,逃命的途中跟随他的家臣绝大多数也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些别的民族的人,这种情况就是在成吉思汗以后的时代也未能幸免,忽必烈仍然是依靠色目人和汉人替他当枪。

  这使赵昺想到前世的蒙古人自以为是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看来也是从上边有传承下来的,团结和协作永远是蒙古人群缺少的重要一点。如此情况下,工于心计的异族统治者只要采用离间计,或者公开称赞或者封赏蒙古人中的一个部落,或者给予某个部落某种特殊的权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种子,挑起蒙古人内部的争端,令其内斗,相互攻杀,从而达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成为被统治民族。

  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驱使,计划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却很少会认真评估其风险和后果。二次攻打日本和讨伐占城、安南,恐怕就要元朝使节被杀、被驱逐,引了忽必烈的‘激情’成分在里边,没有经过缜密的安排便盲目的遣军前去,可能其以为婆婆妈妈是胆怯的表现,若凑巧做成了便会很骄傲和得意,认为天下所有的事不过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同时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吧!

  而据赵昺所知,忽必烈也曾准备组织第三次远征,想要将日本平定,但是终元一朝却都没有实施。可见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很脆弱,失败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很容易一蹶不振。两场败仗,加上察必皇后的死亡,让忽必烈陷入了沮丧之中,不过蒙古人固有的性格让他无法诿过于他人,于是只能闷头喝酒,在醉意中得到解脱了。

  前世中人们常用天气寒冷和孤独的游牧生活为蒙古人嗜酒辩解。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