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百九十二章 讲义堂扩招_朕就是亡国之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责。增生也可以入国子监,也可以参加秋闱乡试,考取举人。

  兴安的意思是,给肯去乡里做官的军生们一个秀才的身份,入国子监就学。

  “增生好,但是得给银给米,居京师大不易啊。”朱祁钰想了想,补充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兴安认真的思忖了下说道:“就按掌令官待遇给银给米即是,营造官舍,乡官赠生可住官舍,也解决部分的生计问题,安心参加秋闱春闱。”

  “陛下,兴文匽武可要不得了。”

  “臣琢磨了几年的时间,琢磨出点味道了来,这二十四年来的兴文匽武,固然有大势所趋,但何尝不是因军生能考中举人、进士的数量太少了吗?”

  “卫所儒学堂并无大儒,能考中举人的都寥寥无几,更别提进士了。”

  “这可不就是文盛武衰了吗?”

  军事始终是政治的延伸,这一点上,自从五代十国的军头黑道政治结束,赵宋建立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

  但是在政治博弈之中,军队出身的军人,始终没有多少参政议政的渠道,就连兵部尚书总是文进士担任。

  勋臣们又受限于自己的身份,最终导致兴文匽武总是在发生。

  就像是没有通往剑桥大学的高速公路,是因为交通部很久没有剑桥出身的常任秘书那般。

  没有卫所儒学堂出身的进士,朝中兴文匽武自然没有反对的风力。

  即便是皇帝想要阻止,也是没有人帮助皇帝做事。

  赵宋时候,很多皇帝不是不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但是谁去做?

  无人可用。

  兴安提出的谏言,大约相当于一种制衡手段,保持一定数量军籍出身的进士,不说修建新的通往军营的高速公路,至少在拆路的时候,会有人激烈的反对。

  “大珰啊,平日里你这不吭不喘,出这主意,不错,很好。”朱祁钰高度赞同了兴安的想法,点头继续说道:“可以和礼部沟通一下,看看给乡官们增生,会不会很困难。”

  兴安俯首说道:“臣和胡尚书通过气,胡尚书提出了几条补充的建议,他并不反对。”

  “让礼部上个奏疏吧。你这条谏言不错,至少写实录的时候史官会为你勾勒一笔。”朱祁钰十分欣慰。

  他的确是有办法,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朱祁钰还是明白的。

  兴安继续为陛下研墨,笑着说道:“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胡濙很快就把早就准备好的奏疏,递到了文渊阁,朱祁钰朱批之后,在廷议中,终于开始推行。

  讲义堂正式从讲武堂之内拆分,招生的范围从军卒之间的掌令官,扩张到了卫所的儒学堂军生。

  掌令官本身的五百生员不变,再增加五百军生生员。

  在讲义堂毕业之后,可以下到乡里之间为乡官三年期满,归京做增生,入国子监考取功名。也可以到军队中充任掌令官,征战四方。

  这次的扩招,解决了部分的卫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解决了合适乡官绝对数量过少的问题,更是部分解决了朝堂文武失衡的格局。

  这件事朝中议论纷纷,但是讲武堂、讲义堂设立之初,就是陛下为了掌控军权所设,这是不能伸手的地方。

  不能向泰安宫伸手,也不能向军队伸手,这是两条陛下登基之后的铁律,错非找死,否则是不会胡乱伸手的。

  十日后,朱祁钰收到了襄王的奏疏,黄龙和韦保被劝降了,毕竟八万京军还在贵州。

  百姓们被安抚下来,但是有七千附逆作乱的军士,襄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暂时把这七千军士扔到了六枝厂、滇铜厂、桐油厂、桐园里内做苦役。

  “襄王在奏疏中为这些军士陈情,希望朕可以如同宽宥南衙叛军那般,苦役五年抵罪。”朱祁钰拿着襄王的那封奏疏,思考了片刻,朱批了襄王的奏疏。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