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化与经济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计算也是有缺陷的,不一定能准备代表所有结果。不过这种“异常”,已经能够表明,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常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构造出来的神话。

  经济对文化和心态的塑造:

  我们依然继续看明清时期的例子。

  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技术和效率的提升,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提升。

  与现代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古代纺织业叫“手工业”,并不代表它毫无技术含量。不是说只有蒸汽纺织厂才突然有了“科技”,其他纺织机器就完全没有。也不是说之前的各个文明就没有经济竞争,技术突破,和技术代差。

  如我们之前所说,17世纪时,世界上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方,当之无愧是印度。17世纪中后叶,印度通过出口,每年获得的税收就高达一亿两白银,是清朝前期每年总收入的三到五倍。

  1739年,波斯王纳迪尔沙攻入德里,一次提款的财物价值超过9000万英镑。这笔钱让整个波斯连续三年没有收税,支撑了波斯人之后对中亚、高加索和奥斯曼的连续战争,一直到纳迪尔沙身死,都没花完。

  印度西部苏拉特周边是棉花产地,苏拉特以南的孟买和以东的孟加拉是纺织中心,孟加拉还产糖。印度商人会把棉花运到孟加拉,再把糖运回来,形成循环。

  但远洋贸易更加兴盛之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随着英国商船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在中国糖和巴达维亚糖等竞争品的冲击下,印度的糖类逐渐从出口转为进口。

  早期,荷兰人控制的巴达维亚糖占有一定优势,但一系列军事失败,使得荷兰无法控制南洋航线,还丢掉了重要的产糖地台湾。

  18世纪,印尼糖业遭遇的危机导致了殖民地内矛盾的加剧,控制制糖工艺的华商与殖民当局冲突激化(当时巴达维亚的130家制糖厂里有1家是荷兰官营,4家荷兰人私营,125家华商经营),最终在1740年演变成对华商的屠杀。巴达维亚糖遭受重创,在印度的贸易份额逐渐被清朝糖取代。

  至1833年,印度市场中,糖和冰糖已经是中国向印度出口的首要商品,占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传统的孟加拉糖出口已经完全消失,整个孟加拉糖业也几近崩溃。

  另一方面,印度的棉花也开始大量销往清朝。由于出口利润更高,英国人开始直接把苏拉特棉花输往广州。到后来,原本收购棉花为主的印度东部也开始种植棉花,加尔各答港也加入了出口行列。

  为了利润,英国人甚至强行要求粮产地也要种棉,而棉花产出大部分输往清朝(印度离英国本土太远,英国本土更喜欢美国棉花)。

  原本印度内部的糖——棉贸易,至此基本被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