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2章 351“谁能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本小说_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意点点头,让大家放下手,继续说道:“《墙上的斑点》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从刚才举手情况看,应该大部分同学都看过,那我现在问一个问题。”

  “谁能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本小说?”

  用对联来概括意识流小说?!

  台下的学员们都愣了。

  卧槽有些变态啊。

  你说拿一段文字来概括书的内容还差不多,竟然用对联!

  “我给三分钟时间,允许大家讨论。”方明华说道。

  于是教室里都是学员们低声议论的声音。

  可惜过了三分钟,没有人举手回答。

  “那我就公布答案吧。”方明华笑着念道:“上联是:天马行空,异象纷呈,一吐心中块垒。”

  “下联是”方明华正准备念出下联,突然听到有人大声说道:“老师,我想到下联了。”

  原来是李虹颖,一脸兴奋的站起来。

  “哦,你说。”

  李虹颖清清嗓子,用她那带着重庆口音的普通话大声说道:“思接千载,视同万里,揭露人生真谛。”

  呵?

  不错嘛。

  正是这副下联!

  “李虹颖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掌声送给她!”方明华赞赏的目光看着她。

  聪明的姑娘。

  “啪啪啪”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为什么要说这副对联?因为它精准的概括了《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内容,同时你也可以窥见意识流这种写法的特点。”

  “这篇小说的的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西方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望、悲愤,同时这段时期的哲学思潮也对它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发生了重大影响,如尼采的悲观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等。

  “通过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反映社会现实,不但表现出作品真实的社会性,而且也显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堪称主题思想和形式结构的完美融合”

  方明华在讲台上徐徐道来,学员们都认真听着。

  “喂,虹颖,你是怎么想出下联的?”中途休息十分钟时候,同桌的陈虹忍不住问她。

  “方老师不是把上联已经说出来了吗?根据他的上联再根据小说内容,我就猜测出来了。”

  “我不太喜欢意识流小说,总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陈虹说道:

  “我喜欢!方老师讲的太好了!”

  看着同桌兴奋的样子,陈虹无奈摇摇头。

  不知道她到底是喜欢这种习作手法,还是喜欢方明华的讲课?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周日鲁院的学员们休息,特别是讲习班的学生,好多都是第一次来燕京,今天放假,于是成群结伴出去游玩。

  余桦也是第一次来燕京,他和何力伟准备去逛天安门,当然两个男人出去没啥意思,于是就邀请了陈虹和李颖红两位姑娘。

  两个姑娘也是第一次来燕京想出去逛逛,有两个男学员陪伴自然安全许多,不过李虹颖却说道:“要不,我们把方老师也叫上吧?他也是一个人没事。”

  余桦没有意见,何力伟犹豫了下最后也答应了。

  当四人敲开方明华的宿舍门,他正在里面收拾东西,看样子也准备出去。

  李虹颖发出邀请,说准备去逛天安门。

  “方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去吧?”

  没想到方明华摇摇头,婉拒。

  “不好意思,我今天要出去办点事。”

  请收藏:https://m.bql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